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应对痛风:找对原因,用对方法

时间:2025年11月10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秋风渐凉,糖炒栗子的香气与火锅店的热闹相映成趣,但对痛风患者而言,惬意的秋日却暗藏“疼痛危机”。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科门诊数据显示,每到秋季,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便会明显增多。明明天气转凉更显舒适,为何痛风偏要此时“找上门”?该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徐鸣俊指出,远离痛风困扰,关键在于弄清秋季高发原因,并掌握科学的饮食、用药与生活管理方法。 
秋季痛风高发的三大关键诱因
        秋季痛风高发并非偶然,而是温度、饮食、隐形果糖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温度来看,天气转凉会使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缓,直接导致肾脏排泄尿酸的效率下降;同时,关节受凉后血管收缩、血流变慢,如同流速放缓的河流易沉积泥沙,尿酸盐结晶也更容易在关节处堆积,最终诱发剧烈疼痛。
       饮食变化是另一重要诱因。秋季“贴秋膘”的传统,让火锅、炖肉、海鲜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大幅增加,这类食物在体内代谢会直接产生大量尿酸;与此同时,饮酒量也随之上升,酒精不仅无法促进尿酸排泄,还会起到抑制作用,进一步推高体内尿酸水平。
       容易被忽视的还有“果糖陷阱”。秋季柿子、葡萄等水果大量上市,加上各类“秋季限定”奶茶、含糖饮料,其中的果糖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直接加速尿酸生成,成为不少人未察觉的“尿酸加速器”。
避开误区、选对食材,科学应对日常与外食
        饮食控制是痛风管理的基础,但很多人容易陷入认知误区,选对食材、掌握外食技巧才能真正降低风险。
        “不少人存在“只吃素就安全”的误解”徐鸣俊表示,实则并非所有素菜都低嘌呤,香菇、紫菜、芦笋以及黄豆、扁豆等干豆类,嘌呤含量并不低,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需尽量少吃;玉米、小米等粗粮的嘌呤含量也高于精米白面,不建议“全吃粗粮”。也有人觉得“所有海鲜都不能碰”,但海参、海蜇皮的嘌呤含量极低,痛风患者可适量食用,真正需要严格避开的是蛤蜊、扇贝等贝壳类海鲜,以及沙丁鱼、小鱼干等极高嘌呤海鲜。饮酒方面,任何酒精都会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还会促进内源性尿酸生成,无论啤酒、白酒还是红酒,都可能诱发痛风,彻底戒酒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纠正误区后,可优先选择三类“低嘌呤、高营养”食材:鸡蛋与脱脂牛奶几乎不含嘌呤,既能补充优质蛋白,又不会增加尿酸负担,是蛋白首选;冬瓜、黄瓜、番茄、大白菜等新鲜蔬菜,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能帮助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大米、白面、土豆、红薯等细粮和薯类,可作为主要能量来源,避免因能量不足导致自身组织分解产尿酸。
       若需控制体重,核心是“减脂不减肌”,切忌极端节食,快速饥饿会让身体分解脂肪与蛋白质,产生的酮酸会与尿酸“竞争”排泄通道,反而导致血尿酸升高。建议优先通过牛奶、鸡蛋及焯水后的鸡胸肉补充优质蛋白,用部分薯类、玉米替代精米白面以增加饱腹感、稳定血糖,且减重需循序渐进,每周减重1~2斤为宜。
   徐鸣俊介绍,外出聚餐或聚会时,可遵循“五不原则”科学“避坑”:不喝肉汤、火锅汤、海鲜汤,因嘌呤易溶于水,汤中含量远高于食材本身;不使用蚝油、鲍鱼汁、海鲜酱等“提鲜”调味品,这类调料多为隐形“嘌呤大户”;不喝酒、不喝含糖饮料,主动选择白开水或淡柠檬水;不点重油重盐的菜肴,优先选蒸、煮、凉拌类,吃火锅选清汤锅底,多涮蔬菜、少涮肉;不暴饮暴食,即使是低嘌呤食物,也要控制总量,吃到七分饱即可。
 
用药、监测与生活方式的全面把控
         徐鸣俊提醒,痛风管理是系统工程,仅靠饮食控制远远不够,还需结合规范用药、定期监测与生活方式调整,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用药方面,“不痛就停药”是严重误区。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作≥2次、出现痛风石或关节尿酸盐沉积、有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以及血尿酸持续高于480μmol/L且合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无危险因素者血尿酸高于540μmol/L),都必须启动降尿酸药物治疗。痛风不发作仅代表关节急性炎症暂时缓解,体内血尿酸可能仍处于高位,尿酸盐结晶还在持续沉积,如同“沉默的杀手”损害关节与肾脏。降尿酸治疗需长期规律坚持,如同高血压、糖尿病治疗,只有将血尿酸稳定控制在目标值以下,结晶才能逐渐溶解。   
       目前主流的降尿酸口服药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别嘌醇价格经济,但少数人可能过敏,用药前可做HLA-B*5801基因检测(阳性者禁用);非布司他降尿酸效果强,对肾功能不全者相对友好,但需关注心血管风险。另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使用时需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以防形成肾结石。具体用药需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不可自行购药。
       定期监测血尿酸同样关键。检测需在清晨空腹进行,检测前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初始治疗期每2-4周复查一次,方便调整药量;稳定达标后可延长至每3-6个月一次;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每年体检需常规复查。控制目标上,所有痛风患者需长期控制在<360μmol/L,有痛风石或频繁发作者需控制在<300μmol/L,且不建议长期低于180μmol/L。
       生活方式调整是痛风治疗的“基石”。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很重要,过度劳累与压力会导致肾血管收缩,减少尿酸排泄,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能让身体与肾脏充分修复。运动需选快走、游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避开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此类运动易导致血液浓缩、乳酸堆积,反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期需暂停锻炼,运动时及运动后要补水。足量饮水是“低成本排酸法”,每天2000毫升以上的白开水或淡柠檬水,能增加尿量帮助尿酸排出。
       徐鸣俊强调,痛风管理没有“捷径”,唯有将“科学饮食、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健康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减少发作。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