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秋乏总找上门?别再靠咖啡硬撑!医生支招:避开误区 轻松抗乏

时间:2025年10月29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明明昨晚睡够8小时,今天上班还是昏昏沉沉,盯着电脑屏幕眼皮都在打架”“一到下午就浑身没劲儿,连走路都想拖着腿,秋天也太容易变‘懒’了吧?”……这个季节,不少人被“秋乏”缠上,有人靠咖啡、浓茶硬撑,有人盲目补觉却越睡越累。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吴一君解释,秋乏背后藏着身体适应季节变化的科学逻辑,找对方法才能有效缓解,盲目硬扛反而可能拖垮日常状态。
 

秋乏总找上门?别再靠咖啡硬撑!医生支招:避开误区 轻松抗乏
 
  秋乏不是“懒”,是身体在悄悄“自救”
 
  吴一君表示,很多人把秋乏归为“季节通病”,却不知道它本质是人体对秋季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背后藏着两层关键生理机制。
 
  从环境影响来看,秋季最大的变化是光照时间缩短。人体大脑中有个“生物钟调节器”——松果体,它会根据光照强度分泌激素,白天光照充足时,“睡眠激素”(褪黑素)分泌减少,“提神激素”(血清素)分泌增多,人自然精力充沛;而秋季白天变短、光线变弱,褪黑素分泌悄悄增加,血清素随之减少,一增一减间,大脑就容易发出“想睡觉”的信号,这是身体顺应自然节律的本能表现。
 
  再看生理调节,夏季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快,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才能同时满足身体散热和日常活动需求;秋季气温下降后,新陈代谢会自然放缓,血液分配也会调整——更多血液流向肝脏、肠胃等内脏器官,帮助储存能量以应对寒冬。这种变化会导致大脑的供血量和供氧量比夏季略减,神经细胞活跃度下降,人就会感到疲倦、反应变慢,这是身体为“过冬”储备能量的自我保护。
 
  吴一君介绍,正常秋乏有“时间边界”,通常入秋后1-2周出现,2-4周内随身体适应逐渐缓解,且不会严重影响生活,比如午间小睡20分钟就能恢复精力,不会出现“睡一下午还是累”的情况。但如果犯困持续超1个月,或伴随头晕、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症状,就要警惕不是“秋乏”,可能是睡眠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甚至心脑血管问题,需及时就医检查。
 
  别踩坑!“解乏误区”正在加重疲劳
 
  面对秋乏,不少人会用“直觉方法”应对,却没想到反而加重身体负担,陷入“越解乏越累”的循环。
 
   “困了就补觉,睡得越久越好”是最普遍的误区。很多人觉得“秋乏是没睡够”,于是周末一觉睡到中午,结果醒来后头昏脑胀,下午依旧没精神。其实成年人每日所需睡眠时间是7~8小时,秋季无需刻意延长睡眠,关键在“睡眠质量”而非“时长”。过度睡眠会打乱生物钟,让大脑处于“浅睡眠循环”,降低睡眠效率;同时,长时间卧床会减少身体活动量,肌肉得不到拉伸,血液循环变慢,醒来后更容易觉得“身体沉”。
 
  吴一君提醒,靠咖啡、浓茶“硬提神”也不可取。办公室里,不少人把它们当“解乏神器”,上午一杯、下午一杯,甚至晚上加班也喝。但咖啡因和茶碱虽能暂时抑制大脑疲劳信号,却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跳加快、神经紧张,长期可能导致失眠、焦虑;同时,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过量摄入会加重脱水,而身体缺水本身就会让人感到疲倦。更关键的是,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仅维持2~3小时,药效过去后会出现“反跳性疲劳”,让人比之前更困,陷入“越喝越困、越困越喝”的恶性循环。
 
    “懒得动,困了就躺着不动”则会让疲倦感“雪上加霜”。“本来就没劲儿,动一动不是更累?”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事实恰恰相反,秋季新陈代谢本就慢,久坐不动会让血液流动速度进一步减慢,大脑供血、供氧减少,疲倦感更加强烈;而且肌肉长期松弛会逐渐失去活力,形成“越躺越懒、越懒越乏”的怪圈。其实适当的轻度活动能刺激血液循环,促进血清素分泌,让大脑快速清醒,比躺着不动更能缓解疲劳。
 
  三个维度调整,快速恢复精力
 
  想要科学缓解秋乏,不用依赖保健品或药物,从“睡眠、饮食、活动”三个维度调整,就能快速恢复精力,且适合大多数人日常操作。
 
  吴一君介绍,秋季解乏的关键不是“多睡”,而是“睡对时间”。秋季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9:30-10:30,比夏季提前30~60分钟,既能顺应褪黑素分泌规律,又能让身体在夜间充分修复。同时,想要提升睡眠质量,睡前1小时“断光”,建议关掉手机、电脑,换成暖黄色床头灯,阅读优先选纸质书;睡前泡个“温水脚”——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0~15分钟,水位没过脚踝,泡脚时轻轻***脚底,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帮助身体从“活跃状态”切换到“放松状态”,快速进入深度睡眠。需要注意的是,午间补觉别超过30分钟,10~20分钟的小憩就能缓解疲劳,超30分钟大脑会进入深度睡眠,醒来易出现“头晕、反应慢”的“睡眠惰性”,反而影响下午效率。
 
  此外,秋季饮食不用刻意“大补”,核心在“均衡营养”,通过食物补充能量、减少消化负担,从根源减少疲倦感。首先要多吃燕麦、糙米、玉米等高膳食纤维杂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杂粮消化速度慢,能持续提供葡萄糖,避免血糖快速波动(血糖波动大容易让人犯困),且其中的B族维生素能帮助身体代谢能量,减少疲劳物质堆积。其次可适量吃鸡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食物,蛋白质是维持体力的重要营养素,而且蛋白质消化时会消耗更多能量,能间接提升身体代谢率,减少“懒洋洋”的感觉。最后别忘补充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和抗氧化物质,既能帮助身体适应秋季干燥环境,又能促进血清素合成,让情绪更稳定、精力更充沛。同时要尽量少吃蛋糕、油炸食品等高糖高油食物,这类食物消化慢,会让血液更多流向肠胃,大脑供血减少,反而加重困倦。
 
  对于上班族来说,长时间久坐容易加重秋乏,利用工作间隙做简单活动,比喝咖啡更安全有效。吴一君推荐3个“5分钟解困动作”,办公椅上就能完成,一是头部+颈部放松——坐直身体,双手轻轻托住后脑勺,缓慢向后仰颈,停留3秒后回正,重复5次;再将头向左侧倾斜,耳朵尽量靠近肩膀,停留3秒后换右侧,左右各5次,能拉伸颈部肌肉、促进脑部供血,缓解颈椎僵硬带来的疲劳感。二是肩背拉伸——双手在身后交叉,掌心向外,慢慢向后伸展手臂,同时挺胸抬头,感受肩背肌肉的拉伸,停留5秒后放松,重复10次,能快速放松久坐紧张的肩背,让身体从“蜷缩状态”舒展开来。三是踮脚+深呼吸——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踮起脚尖,同时双手向上举过头顶配合深吸气;保持2秒后,缓慢放下脚跟,双手自然下垂配合深呼气,重复5次,踮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深呼吸能增加肺部供氧,快速减轻困倦感。如果条件允许,每天下午3-4点(一天中最易犯困时段)可以到室外走5分钟、晒晒太阳(注意避开强光、做好防晒),阳光能抑制褪黑素分泌、促进血清素释放,新鲜空气还能改善大脑供氧,比室内喝咖啡效果更持久。
 
  吴一君提醒,老年人、育龄女性、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若秋乏长期不缓解需警惕疾病信号。老年人若伴随头晕、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信号,需及时监测血压、血糖;育龄女性若同时怕冷、月经量减少、皮肤干燥,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建议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长期熬夜、压力大者若秋乏持续超过1个月,且伴随失眠、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需通过调整作息、心理疏导甚至专业干预改善,避免发展成焦虑、抑郁等问题。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