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安静时听不清,嘈杂环境却清晰?
时间:2025年10月20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医生:这可能是耳硬化症的听力警报
“在家听家人说话含糊,到了喧闹的菜市场,反而能听清嘈杂声。”生活中若出现这种“反常识”的听力异常,别误以为是错觉。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朱晴月提醒,这很可能是“耳硬化症”发出的警报,这种多见于中青年的疾病,因早期症状隐匿奇特,常被忽视或误判,不少患者等到听力严重下降才就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从“海绵化”到“硬化”,听力如何被悄悄影响?
耳硬化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内耳骨迷路局灶性病变,并非一开始就是“硬石头”。朱晴月解释,发病初期,内耳原本坚硬的骨迷路包囊内,会形成一个或数个充满血管的海绵状新骨,医学上称“耳海绵化症”;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新骨逐渐骨化变硬,最终成为阻碍声音传播的“硬骨头”,即“耳硬化症”。
当异常骨质增生侵犯并固定中耳关键传音结构——镫骨底板时,镫骨无法随声音正常振动,声音传导通路受阻,就会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这个过程缓慢且渐进,高发于20至40岁中青年人群,女性患者数量约为男性的2倍,部分女性在妊娠期或绝经期,病情还可能加速进展。
这种“安静时听不清,嘈杂环境反变清晰”的现象,医学上称为“威利斯误听”或“闹境返聪”,是耳硬化症的典型特征,与老年性耳聋表现截然相反。其原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菜市场等嘈杂环境中,交谈者会不自觉提高音量,对于早期内耳感音神经功能未受损的患者,足够大的音量能克服镫骨固定造成的传导障碍,让声音有效传入内耳;另一方面,安静环境中正常交谈音量较低,恰好落在患者因镫骨固定而受损的低频听力范围,声音无法有效传递;而嘈杂环境的背景噪声多为低频,患者对低频音感知较差,反而“过滤”了干扰,让中高频语音更突出,更容易被识别。
揪出“听力小偷”,科学守护听觉健康
朱晴月介绍,耳硬化症虽进展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除“威利斯误听”外,还有多个早期信号值得警惕。多数患者会出现持续的低音调耳鸣,如“嗡嗡声”“嘶嘶声”,若出现高音调耳鸣,可能提示耳蜗受损;部分患者因病变侵犯前庭,会出现短暂轻微的眩晕或平衡不稳;医生通过耳镜检查,有时能在患者鼓膜后方看到淡红色区域(Schwartze征),这是耳硬化症活动期的特征之一;此外,患者听力会缓慢下降,初期多为单耳,逐渐发展为双耳不对称下降,自身往往难以察觉,但身边人常会发现其说话音量变大。
临床中,耳硬化症易与老年性耳聋、中耳炎混淆,精准区分很关键:耳硬化症高发于中青年,以“闹境返聪”和低音调耳鸣为典型表现;老年性耳聋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常伴随高音调耳鸣,且嘈杂环境中听力明显变差;中耳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耳鸣无特异性,多有耳痛、耳流脓病史,鼓膜检查可见浑浊、充血或穿孔。不过,最终确诊需由耳鼻喉科医生通过听力测试、声导抗、颞骨CT等专业检查完成。
耳硬化症的发病与遗传、种族、性别等因素关联密切,超半数患者有家族史,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概率约25%,双方患病则升至50%,白种人发病率显著高于黑人和黄种人;此外,麻疹、风疹等病毒感染,以及结缔组织疾病,可能在遗传易感人群中诱发该病。
预防方面,日常可通过积极治疗病毒感染及全身疾病、避免抽烟饮酒、安全用耳(避免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减少在强噪声环境停留)、避免头部耳部外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和过度紧张)等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对于已确诊但暂未治疗的患者,需每6至12个月进行一次听力及耳部检查,监测病情进展;若听力损失影响生活,可在专业指导下选配助听器;同时要继续做好安全用耳和头部耳部防护,还可适当食用核桃仁、黑芝麻等中医认为能补肾活血的食物,辅助保护听力。
不少中青年患者将听力下降归咎于“老化”而拖延就医,这十分危险。朱晴月提醒,耳硬化症有明确治疗窗口期,拖延可能导致病变蔓延至耳蜗,发展为混合性甚至感音神经性聋,不仅治疗难度增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失去手术机会。目前,镫骨手术(如人工镫骨植入术)是治疗耳硬化症的有效方法,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下,成功率超80%,不适合手术者也可通过助听器补偿听力。早干预不仅能改善听力,还能避免长期听力障碍引发的社交孤立、焦虑抑郁等问题,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如果出现“安静时听不清,嘈杂环境反而听得清”的异常,建议尽快到医院耳鼻咽喉科做全面听力检查,做到早诊断、早干预,守护好宝贵的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