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护理天地 >> 浏览文章

于细微处见仁心——市三院口腔科护理中的温度与关怀

时间:2025年09月30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在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这里不仅是治疗口腔疾病的场所,更是一处充满人文关怀的空间。作为口腔科护士,我们深知,冰冷的器械需要温暖的双手握持,精密的操作离不开共情的心灵支撑。面对每一位带着焦虑而来的患者,我们始终坚信:专业是根基,关怀是灵魂。

于细微处见仁心——市三院口腔科护理中的温度与关怀
 
  读懂沉默的语言:让理解先行
 
  口腔科诊室的门被推开时,我们总能捕捉到那些未曾言说的情绪。孩童攥着家长衣角的力度,年轻人反复摩挲手机壳的频率,老人落座时下意识攥紧的拳头,都是焦虑的密码。有位职场女性每次就诊都戴着墨镜,直到第三次治疗才坦言:“我怕看到那些器械,会想起小时候补牙的疼。”这样的坦诚,源于我们日复一日的耐心等待——不催促、不追问,只用一句“没关系,我们慢慢说”,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的安全感。
 
  对于初次就诊的患者,我们会递上一杯温水:“先喝口水放松下,您慢慢说哪里不舒服。”遇到情绪紧张的,就顺手调暗诊疗灯的亮度:“这样会不会舒服些?”这些细微的举动,本质上是在传递一个信念:在这里,您的感受比治疗流程更重要。
 
  把细节熬成关怀:让温暖具象

  操作里的温柔哲学
 
  冰冷的器械接触黏膜前,一句温柔的提醒:“会有点凉,别紧张。”长时间张口带来的酸痛,适时地提醒:“您可以先闭一下嘴休息会儿。”吸唾管的使用,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呛咳或不适。调整灯光角度时,用手稍作遮挡,避免直射患者眼睛。这些微小的举动,传递的是对患者舒适度的尊重。

  信息传递的艺术

  治疗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步骤和可能的感觉,如“等下会有水冲洗,是正常的”“磨牙时会有震动和声音”,消除“未知”带来的恐惧。治疗中,密切关注患者的非语言信号(皱眉、身体紧绷),及时询问“还好吗?需要停下吗?” 治疗后,清晰地交代注意事项,并耐心解答疑问,确保患者
离院时心中有数。

  特殊时刻的守护​

  面对儿童,蹲下身来平视交流,用童趣的语言解释器械“看看这个小水枪”,及时给予鼓励“真勇敢!配合得太棒了!”面对老人,语速放慢,声音提高,操作更耐心,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听力或理解障碍。对于残障人士,主动了解需求,提供必要的协助。

  用语言搭建桥梁:让信任生长​

  沟通的魔力,在口腔科诊室里尤为显著。遇到口腔卫生欠佳的患者,我们从不说“你这牙太糟了”,而是笑着说:“咱们一起给牙齿来个大扫除吧,我教您几个小技巧。”有位高中生因为蛀牙自卑,说话总低着头,我们每次都夸:“今天比上次配合得好,这颗牙补完肯定特好看。”渐渐地,他开始主动问:“护士姐姐,我这牙刷得对不对?”​

  治疗过程中,我们发明了一套“暗号”:握紧拳头表示需要暂停,竖起大拇指说明感觉良好。有位听力障碍患者,每次就诊都带着纸笔,我们就提前画好治疗步骤图,用手势配合文字交流。结束时他在纸上写:“你们比家人还懂我。” 这句朴素的评价,胜过所有夸奖。
 
  超越技术的守护:让医学有温度​

  曾有位老人做完假牙后,拉着我们的手说:“这辈子没看过这么好的牙,现在能啃苹果叻。”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红彤彤的苹果,非要让我们尝一口。

  这些温暖的瞬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口腔科护理的人文关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焐热器械的掌心温度,是解释病情时的耐心语调,是记住患者过敏史的细心,是治疗后那句“有任何不适随时找我们”的笃定。

于细微处见仁心——市三院口腔科护理中的温度与关怀

  当冰冷的器械遇上温暖的人心,当精密的技术融合细腻的关怀,口腔科诊室就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地方。我们愿做那束照亮患者焦虑的光,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每一颗牙齿的健康,更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尊严与安心。因为医学的终极目标,从来都不只是治愈疾病,而是让生命得到温柔的对待。​
 
文:口腔科 蔡芳芳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