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伤”线 情暖窗口——记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工伤服务岗护士长曹晖红的医德风采
“您别急,慢慢说,这个表我帮您填……”在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工伤服务窗口,一位工作人员正耐心地接待着前来办理手续的老人。仔细一看,她身边放着一副拐杖,左脚穿着固定的支具——她就是刚从呼吸科护士长岗位调至老工伤服务岗的曹晖红。尽管自己脚部受伤,行动不便,她依然坚守在服务第一线,用耐心和专业守护着这群特殊的病人。
轻伤不下火线:拐杖旁的坚守
前不久,曹护士长在工作中不慎扭伤左脚,经诊断为韧带损伤,需要长时间固定和恢复。医生建议休养,但考虑到科室人手紧张和老工伤病人的实际需求,她选择了“轻伤不下火线”。
“伤也不是很严重,没到不能上班的程度。如果完全在家休息,同事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曹护士长淡淡地说。老工伤病人大多集中上午前来办理入院和其他各项手续,高峰时段窗口压力很大。她忍着不适,坚持拄拐上岗,负责材料审核、系统录入、沟通协调等工作,尽可能减轻同事负担、缩短病人等待时间。
为了方便工作,她尽量减少喝水次数,避免频繁走动。在她看来,窗口是医院服务的“前沿阵地”,自己闲下来,就会增加整个流程的压力,“能坚持就坚持,不能让病人等着。”
情系特殊群体:耐心守护“时代工殇”
老工伤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多是昔日煤矿、瓷业的工人,因当年防护条件有限,遭受粉尘、外伤、化学中毒等职业伤害。如今他们年事已高,身体多有不适,是政策关怀和医疗服务的重点对象。
“他们很多人理解能力有限,行动也不方便,一句话有时要说三四遍”曹晖红说。她总是一遍遍耐心引导,甚至亲自帮行动不便或沟通困难的老人跑腿填表、协调科室,“只有他们顺利入住、安心治疗,我们才算完成使命。”
她从呼吸科带来的临床经验也派上了用场——能更准确地理解病人的病情和需求,为他们推荐合适的科室,协助联系康复、中医等治疗方式,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从护士长到服务岗: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从临床一线转到服务窗口,曹晖红经历了不小的角色转变。原本在呼吸科带领团队护理患者,如今更多是面对繁琐的材料和各种政策咨询。但她却觉得:“都是服务患者,只是方式不同。”
作为党员,她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院宗旨。无论是之前带队开展患教活动,还是如今耐心解答每一位老人的疑问,她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入党初心。“踏踏实实为病人服务,让他们有更好的就医体验,就是医德医风最真实的体现。”
编者后记:她守护工殇,我们守护初心
在全市率先开展工伤直报试点的景德镇市三院,像曹晖红这样的医护人员正是政策与患者之间最温暖的桥梁。她自己带伤,却守护着更多人的伤痛;她放下护士长的身份,却扛起了更重要的责任。
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豪言壮语,只有拐杖旁忙碌的身影、电脑前专注的神情、与老人沟通时温和的笑意——而这,正是医德医风最生动、最真实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