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健康科普:体检查出血糖高别慌!这些关键信息帮你科学应对

时间:2025年09月22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拿到体检报告,若血糖那一栏的数值亮起“黄灯”,不少人会陷入焦虑或侥幸。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曹红斌指出,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这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面对血糖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无需过度恐慌,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才是关键。

健康科普:体检查出血糖高别慌!这些关键信息帮你科学应对
  
  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可能是血糖在报警。曹红斌介绍,最典型的当属“三多一少”症状,即喝水多、吃饭多、排尿多但体重却下降,这是糖尿病较为明确的表现。除此之外,经常感到疲劳乏力、看东西模糊不清、伤口愈合速度变慢、皮肤莫名瘙痒,或是手脚出现麻木感,都可能是血糖异常的警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年轻人,可能没有任何明显不适,正因如此容易放松警惕,殊不知这种“无症状”状态下的血糖升高,同样在悄悄损害身体,埋下健康隐患。
 
    “血糖管理有讲究,用药和生活干预需配合。”曹红斌说,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血糖高但没症状就不用吃药。实际上,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不能仅凭有无症状判断,医生会结合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值,以及是否伴随其他代谢问题来综合评估。对于轻度血糖升高的人群,通常会先建议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通过调整饮食和坚持运动来控制血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定期监测血糖是基础,一旦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
  
  如果遇到空腹血糖一直降不下来的情况,也不用着急。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胰岛素分泌不足、夜间进食过多,或是出现了“黎明现象”——即清晨身体激素分泌变化导致血糖升高。此时最重要的是找到具体原因,医生会通过监测夜间血糖、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控制晚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等方式,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会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帮助血糖回归正常范围。
   
  曹红斌提醒,长期忽视高血糖,身体会付出沉重代价。很多人不清楚,长期血糖偏高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对全身血管造成损害,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像冠心病、脑卒中这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以及糖尿病足(严重时需截肢)和神经病变等,都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若能在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就能显著延缓甚至避免这些严重后果。此外,在感染、外伤等特殊情况下,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这些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
  
  预防和管理血糖,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最有效。在饮食上,要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材,同时控制好每日总热量;运动方面,每周累计至少进行150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规律运动能帮助调节血糖;体重管理也很关键,尽量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kg/m2以下,减重对改善血糖水平有显著帮助;还要做到戒烟限酒,因为烟草和过量酒精不仅会影响血糖控制,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定期检查血糖是预防的重要手段;而已经发现血糖升高的人群,更要做好日常血糖监测,及时掌握血糖变化。
  
  其实,发现血糖升高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管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控制血糖,像健康人群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