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健康科普:贫血不可小觑,红枣不是“救星”
时间:2025年09月04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随口说自己“贫血了”,却很少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医生倪艳艳提醒,贫血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像发热、咳嗽一样,是多种潜在健康问题在人体表现出的“冰山一角”,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
贫血信号要警惕,无症状也可能藏隐患
倪艳艳介绍,贫血的类型繁杂多样,在临床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这类贫血的高发人群具有明显特征,妊娠期妇女因胎儿发育需要额外铁元素,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对铁的需求剧增,青少年则因身体发育和月经初潮等原因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这几类人群如果日常铁元素摄入不够,或者因肠胃功能问题导致吸收不良,就很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除了缺铁性贫血,临床中还有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多种类型,“这些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但核心都与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寿命缩短密切相关,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才能精准区分。”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能贫血?倪艳艳给出了明确的医学标准:“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低于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10g/L,就可以诊断为贫血。”除了实验室检查指标,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也值得关注,“如果近期经常感到莫名的疲乏无力,稍微活动就心悸头晕,甚至出现活动后气短、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等情况,就要高度警惕贫血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想要明确贫血的具体原因,需要借助一系列专业检查。倪艳艳解释:“通过检测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可以快速识别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其他常用的检查还包括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肝肾功能检测、大便潜血试验,必要时还需要进行骨髓检查,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层层排查,精准找到贫血的根本原因。”
生活中,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没症状的贫血不用管,反正身体也没感觉不舒服。”对此,倪艳艳强调:“这种想法非常危险。”贫血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处于缺氧状态,在长期缺氧的条件下,身体会逐渐适应并产生耐受,尤其是年轻人,一开始可能确实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但潜在危害已经在悄然累积。“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贫血仍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引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的情况,也会悄悄降低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是,心脏为了代偿贫血导致的全身缺氧,会被迫增加泵血次数和力度,长期下来可能引发心跳增快、心肌增厚甚至心脏扩大,对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慢性损害。”因此,倪艳艳提醒,一旦发现贫血,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尽早就医,查明原因并及时纠正。
食补补铁讲科学,红枣并非“补铁神器”
“中国人向来重视食补,遇到贫血首先想到通过饮食调理,这种观念值得肯定,但补铁必须分情况、讲科学。”倪艳艳指出,对于轻度缺铁性贫血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贫血是可行的,“建议适当多吃红肉,比如牛肉、羊肉、猪肉,这些肉类不仅铁含量丰富,而且属于人体容易吸收的血红素铁;动物肝脏和动物血也是补铁的优质选择,比如猪肝、鸭血,铁含量高且吸收利用率好,每周适当吃1~2次对补铁很有帮助。”
但在民间,很多人信奉“红色食物补铁”的说法,这其中存在不少误区。倪艳艳澄清:“红枣、红豆、红糖、花生衣这些红色食物,虽然颜色鲜红,但铁含量其实很低,而且其中的铁多为非血红素铁,人体对这种铁的吸收利用率非常低,补铁效果微乎其微,根本无法依靠它们来改善贫血。还有人认为用铁锅炒菜能补铁,这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铁锅释放的铁元素量极少,且同样属于难以吸收的非血红素铁,对改善贫血几乎没有作用。”她特别提醒,贫血人群尤其要注意,餐后喝浓茶、咖啡会影响铁的吸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与铁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降低铁的利用率。
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单纯食补远远不够。倪艳艳强调:“中重度贫血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口服铁剂或静脉输注铁剂来快速补充铁元素,同时配合饮食调理,才能有效纠正贫血。而对于非营养缺乏导致的贫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食补往往无效,必须针对具体病因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或其他专业治疗手段,盲目食补反而可能延误病情。”
贫血虽然常见,但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倪艳艳最后提醒,大家应多关注身体发出的贫血信号,科学认识贫血的成因和调理方法,摒弃错误的补铁观念,出现问题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后再对症治疗,别让看似不起眼的“小贫血”拖成影响健康的“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