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健康科普:崴脚不是小事,科学处理是正道
时间:2025年08月19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走路时脚下一滑、运动中落地不稳,一个不经意的崴脚可能瞬间让脚踝传来刺痛。生活中,很多人把崴脚当成“小磕碰”,觉得“歇两天就好”,却不知处理不当可能埋下慢性疼痛、反复扭伤的隐患。其实崴脚背后藏着不少学问,从应急处理到康复护理,科学应对才能让脚踝真正恢复如初。
很多人以为崴脚只是韧带、肌腱这些“筋”受了拉伤,其实踝关节扭伤的影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二科副主任胡平介绍,当脚踝被外力牵拉、扭转超出正常范围时,骨骼可能出现骨挫伤甚至撕脱性骨折,关节囊可能撕裂引发肿胀积液,肌肉拉伤、皮下淤青、神经麻木也很常见。判断崴脚轻重可以简单划分:轻度扭伤仅伴随轻微疼痛,肿胀不明显,不影响正常行走;中度扭伤会出现明显肿胀和淤青,走路时跛行不稳;重度扭伤则表现为剧痛、肿胀严重,无法站立,甚至感觉脚踝像“松脱”一样晃动。一旦出现脚踝变形、无法站立、骨头按压剧痛、肿胀快速加重等情况,必须立即就医,避免错过骨折等严重损伤的最佳治疗时机。
胡平提醒,崴脚后最容易踩的“坑”就是立即热敷。很多人认为热敷能够“活血消肿”,但在急性期(48小时内)小血管正在出血,热敷会让血管扩张,导致出血更多、肿胀加剧,从而延长恢复时间。正确的做法是遵循“RICE原则”:受伤后先休息,避免走路加重损伤;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出血肿胀;轻轻用绷带加压包扎,同时将脚抬高至高于心脏位置,帮助消肿。48小时后再换成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和淤血吸收。
护理的核心是“别忍痛硬撑”。过早踩地或走路可能导致慢性疼痛、关节不稳(以后容易反复崴脚),甚至肌肉萎缩。中重度崴脚需要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轻度固定1-2周,中度2-3周,重度则需4周以上,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度。康复锻炼要分阶段进行:早期(1-2周)躺着做勾脚尖、踩脚跟动作,预防肌肉萎缩;中期(2-4周)用弹力带做脚踝内外翻练习,增强力量;后期(4周后)尝试单脚站立,从平地到泡沫垫逐步提升平衡能力。
胡平解释,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运动前充分热身,转脚踝10-15次激活关节;根据运动类型选对鞋子,篮球穿高帮鞋、跑步选缓震鞋;平时多练提踵动作增强脚踝力量。穿高跟鞋时选择3-5厘米鞋跟,走路避开不平路面;上下楼梯扶好扶手、放慢速度,这些细节都能帮你降低崴脚风险。
崴脚虽常见,却藏着不少“门道”。记住急性期冷敷、及时制动、科学康复这几个关键点,才能让脚踝真正恢复如初,远离反复扭伤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