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健康科普:科学锻炼,安全清凉一夏
时间:2025年08月12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高温来袭,运动热情随之飙升,但中暑、脱水、抽筋等隐患也接踵而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一科主治医师冯思诚提醒:夏季锻炼牢记“避高温、降强度、补水分、重细节”四要点,才能真正享受健康与清凉。
避开“高温刺客”:警惕热浪下的隐形风险
夏季运动,最需警惕的就是高温带来的多重威胁,其中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中暑。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剧烈运动,身体散热受阻,体温调节容易“失灵”,轻则出现先兆中暑症状——头晕、乏力、恶心,重则发展为轻度中暑——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或皮肤湿冷、脉搏加快,甚至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热射病: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抽搐。
同时,高温下出汗量剧增,若不及时补水,会加速脱水,导致血容量下降,加重心脏负担,让人疲劳感倍增。而且,高温会使血管扩张、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是不小的考验,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可能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此外,强烈的紫外线还会直接损伤皮肤,长期暴晒甚至可能增加皮肤癌的风险。
冯思诚提醒,应对这些风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避开高温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具体可根据当地天气调整。运动前一定要关注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让身体远离“高温陷阱”。
选对“时间与强度”:找对节奏更安全
夏季运动,选对时间和强度,能大大降低受伤概率,让锻炼更高效。
冯思诚介绍,最佳运动时段有两个:清晨—8点气温相对凉爽,空气也较为清新,不过要注意此时湿度可能较大;傍晚6点后太阳西斜,热度逐渐下降,但需留意地面余热和残留的湿度。夜间虽凉爽,但要保证运动场地的照明充足,注意安全。
适宜的运动强度应以“温和”为主,相比春秋季,强度应适当降低。要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剧烈运动,比如烈日下的长跑、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可用“谈话测试”判断强度:运动时感觉稍有吃力、呼吸略快,但仍能正常交谈,即为合适强度。一旦出现胸闷、心慌、头晕、极度疲劳等不适,必须立刻停止运动。同时,每次运动时间也应适当缩短,避免身体过度消耗。
优选运动项目有很多:游泳堪称消暑首选,既可锻炼全身,又能避免暴晒;快走、慢跑宜选凉爽时段;清晨或傍晚骑行亦佳;太极拳、瑜伽等室内项目可在舒适环境中舒展身体。
做好防护与应对:细节决定安全度
冯思诚表示,夏日运动中,细节防护和应急处理同样重要,可助你从容应对突发状况。
预防脱水是重中之重,运动前1~2小时,可提前补充400~500毫升水,为身体“储备”水分;运动中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应每15~20分钟补充150~200毫升水或运动饮料(若大量出汗超过1小时,运动饮料能及时补充流失的电解质),且要小口慢饮;运动后仍需继续补水,可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补水是否充足——淡黄色为佳。
抽筋也是夏季运动的常见问题,预防要做好这几点:运动前充分热身和拉伸,尤其关注小腿、大腿等易抽筋部位;保证电解质平衡,出汗多时适量补充含钠、钾、镁的食物或运动饮料;避免突然加大运动强度;保证充足休息。若不慎抽筋,要立即停止运动,缓慢轻柔地反向拉伸痉挛肌肉:例如小腿抽筋时,可坐地伸直腿,用手将脚尖扳向身体方向,随后轻柔***抽筋部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喝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待痉挛缓解后充分休息,避免立即恢复运动。
对于体弱者(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夏季运动更要谨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的人,制定运动计划前必须评估风险;严格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选择散步(树荫下)、太极、八段锦等温和活动;尽量在有空调或通风良好的室内运动;每次运动时间缩短至15~30分钟;随时监测身体反应(如心率、血压),稍有不适立即停止;按时按量服用基础疾病药物;避免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或反之,以防血管急剧收缩舒张诱发意外;最好结伴运动,以便意外发生时能及时求助。
夏季运动的核心是安全第一、舒适第二、成绩第三。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量力而行,避开“高温坑”和“强度坑”,才能真正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