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健康科普:夏日高温来袭,这份科学防暑指南请查收
时间:2025年08月01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夏日的阳光虽然热情似火,但也潜藏着一个“隐形杀手”——中暑。别以为中暑只是小毛病,一旦发展到严重程度,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致命伤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医生段永霞介绍,想要在炎炎夏日里安然无恙,就得先读懂中暑的“密码”,学会科学预防与应对。
中暑:身体在高温下的“求救信号”
段永霞解释,简单来说,中暑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中“扛不住”的表现。当我们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身体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比如钠、钾)快速流失;同时,散热速度跟不上产热速度,身体的“温控系统”就会失灵,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的正常工作,这就是中暑。
它的发展就像一场“渐进式警报”,从轻到重分为三个阶段:
先兆中暑是身体发出的“初级预警”:此时你可能会觉得浑身冒汗、口干舌燥、四肢乏力,还可能伴有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手脚有点不听使唤。这时候体温通常正常或稍微升高(不超过38℃),就像身体在悄悄提醒你:“有点热过头了,赶紧凉快凉快!”
如果忽视了这些信号,就可能升级为轻度中暑:之前的不适会加重,体温也会升到38℃以上,还可能出现脸色苍白、皮肤又湿又凉、心跳又快又弱的情况。这时候,身体的“抗议”已经很明显了,再不处理就危险了。
最需要警惕的是重度中暑,它包括热痉挛、热衰竭,而其中的热射病堪称“高温急症里的狠角色”。热射病是因为身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彻底“失控”,产热远远超过散热,核心体温会在短时间内飙升到40℃以上,同时伴有皮肤滚烫、意识模糊(比如胡言乱语、抽搐、昏迷),甚至会引发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这种情况死亡率很高,一旦出现,必须争分夺秒抢救。
预防中暑:把“高温威胁”挡在门外
段永霞介绍,对付中暑,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做好这几点,能大大降低中暑风险:
补水,是防暑的“第一道防线”:高温天里,身体像个“漏水的水桶”,得及时补水才能保持平衡。别等口渴了才喝,要少量多次地喝,每次喝100-200毫升,每天饮水量可以根据活动量调整,一般每小时补充500-1000毫升为宜。光喝白开水不够,最好选择含电解质的水(比如淡盐水、运动饮料),帮身体补充流失的钠、钾,避免电解质紊乱。
饮食,要给身体“减负降温”:高温天里,肠胃也怕“折腾”。建议多吃清淡、好消化的食物,比如粥、汤面,少吃油腻、辛辣的高热量食物——这些食物会让身体产热增加,加重肠胃负担。多吃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果就很不错,比如西瓜(补水又降温)、苹果(补充能量)、黄瓜(清爽解暑)、番茄(富含维生素),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帮身体“降温”。
休息,是身体的“能量充电器”:夏天白天长、夜晚短,加上天气热,人体新陈代谢比平时快,消耗也更大。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才能有精力应对高温挑战。中午如果能小睡15~30分钟,更能帮身体“蓄力”。
避高温,别和太阳“硬碰硬”:夏天的太阳“杀伤力”最强的时段是中午12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果一定要出门,选在早晨或傍晚,避开烈日当空的时段。外出时,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都安排上,尽量躲在树荫、屋檐等阴凉处,别让自己长时间暴露在直射阳光下。
穿衣,要给身体“透气空间”:选衣服也是门防暑学问。尽量穿轻薄、透气、宽松的浅色衣物,比如棉质或透气的运动面料,这些材质吸汗、散热快,能帮身体“呼吸”;深色衣服容易吸热,夏天还是少穿为好。
万一中暑了,这样急救能“救命”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中暑症状,别慌,正确的急救步骤能帮大忙:
第一步,赶紧把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比如树荫下、空调房,让身体脱离高温环境;第二步,帮患者解开衣领、袖口,让身体更舒展;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脖子、腋下、大腿根等血管丰富的地方,或者用冰袋(裹上毛巾)敷在这些部位,帮身体快速降温;第三步,要是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他喝些淡盐水或电解质水,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但如果患者已经神志不清,千万不能强行喂水,要把他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到气管导致窒息。
段永霞提醒,如果患者症状严重,比如高烧不退、意识模糊、抽搐,一定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诊科抢救,千万别拖延!
特殊人群,防暑要“格外上心”
段永霞表示,有些人的身体对高温更“敏感”,需要更细致地保护。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一旦中暑,后果可能更严重。这类人群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必须有家人陪同;慢性病患者要按时吃药,控制好病情,同时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暑准备。
还有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长时间在烈日下作业,更要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做早班、做晚班,避开中午最晒的时段”,每工作1小时就到阴凉处歇10~15分钟,及时补水;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物。
夏日炎炎,中暑虽然常见,但只要做好“避高温、补水分、识症状、快急救”,就能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