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护理天地 >> 浏览文章

【人文护理】病房里的光,“书卷”中的暖—— 记市三院泌尿外科护患故事

时间:2025年07月28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市三院泌尿外科的走廊,总亮着一盏盏不熄的灯。它们不像手术室的无影灯那般锐利,也不似急诊室的警示灯那般焦灼,只是以一种柔和却坚定的姿态,漫过凌晨三点的寂静,照亮护士服上匆匆移动的身影。
 
  凌晨两点十五分,护士小李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08床的呼叫铃又响了,这已是今夜第三次——68岁的张大爷总在深夜“躁动”。推开门时,她正撞见老人试图扯掉手臂上的输液针,枯瘦的手背上青筋暴起,像老树根般虬结。

【人文护理】病房里的光,“书卷”中的暖—— 记市三院泌尿外科护患故事
 
  “张大爷,您这是何苦呢?”小李快步上前按住他的手。“我要回家!”老张的吼声在空荡的病房里撞出回声,脸色蜡黄的他眼窝深陷,唯独眼神里的倔强像未被打磨的石子,“这管子插得人坐立难安,医院里我一天也不想待了!”
 
  老张的声音嘶哑却洪亮,在安静的病房里格外刺耳。
 
  床头卡上“膀胱癌术后”五个字刺痛了眼。小李想到交接班时护士长反复强调的“患者情绪极不稳定”,但此刻她更在意老人紧抿的嘴唇,那是强忍疼痛的模样。“我先帮您看看导尿管,要是堵了会更难受的。”她俯下身,视线与老人平齐。“不用你们女娃碰!” 老张猛地拽过被子,脖颈涨得通红,“教书一辈子,从没这么丢人过!”“您是老师啊?”小李忽然笑了,手上动作没停,轻轻掀开被角,“听您说话都带着书卷气呢。”这句话像枚投入静水的石子。老张愣住的片刻,小李已发现导尿管的堵塞处。“得稍微调整下位置,您忍忍。”她放缓动作,指尖的力道轻得像拈着羽毛,“以前教语文的吧?我最佩服语文老师了,能把文字讲活。”“你怎么知道?”老张的声音软了些。“猜的。”小李麻利地完成操作,“您刚才说‘坐立难安’,多贴切的词儿。”老人别过脸,没再说话,只是眼角的褶皱里,似乎洇出了些湿润的光。
 
  回到护士站,小李立刻翻出张大爷的病历,结合科室收集的一些资料,了解到他曾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妻子早逝,独女在国外,这次是膀胱癌复发。这些信息像拼图般在她脑海里成形,晨交班时,她特意叮嘱白班护士:“床头柜上那本翻旧的《长安三万里》,或许是打开他心门的钥匙。”
 
  往后的夜班,小李总带着《唐诗三百首》去查房。“张老师,‘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底怎么解?”她坐在床沿,听老人讲李白的狂放,讲杜甫的沉郁。讲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时,老张枯槁的手在空中比划着,眼里的光比输液管里的药水还要亮。
 
  护士长也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每天晨会,她都会带着护士们去看张大爷,有人带自家孩子的作文本请他指点,有人聊起上学时的语文课。那些曾经让他羞于启齿的治疗,渐渐成了大家闲聊时自然提及的话题。在接下来的日子,大爷心情每天都是愉悦的,顺利配合手术治疗后并康复出院。
 
  这便是市三院泌尿外科 “一科一品一特色” 的缩影。他们深知,手术刀能切除病灶,而真正的康复,需要护理人员用耐心织一张网,用温情燃一炉火。”在人文关怀的光芒下,每一个灵魂都得以舒展,每一份痛苦都被温柔以待,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多去倾听,多一份耐心,多一些理解,用关怀去化解疼痛。
 
  夜间,走廊的灯依旧亮着,照亮的不仅是夜晚,还有无数颗在病痛中挣扎的心灵。当护理不再只是执行医嘱的流程,当病房里有了诗词的回响,人文的温度便会像藤蔓般生长,缠绕起医患之间最坚实的信任。(作者:李伟薇)

【人文护理】病房里的光,“书卷”中的暖—— 记市三院泌尿外科护患故事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