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医者仁心筑基石 民生温度映瓷都——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实干担当书写民生健康答卷

时间:2025年07月14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当医疗与民生相遇,便不再是冰冷的器械与数据,而是一双双托举生命的手,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瞬间。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绩,在医养结合、健康惠民、精准服务上持续下功夫,用专业和真心,为瓷都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者仁心筑基石  民生温度映瓷都——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实干担当书写民生健康答卷
 
  血透室里的“生命绿洲”:为特殊群体撑起晴空
 
  血透室的灯光,总在凌晨亮起。这里住着370余名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的治疗,是他们与死神的持久战。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用专业打破“透析即绝望”的魔咒,用温暖为患者筑起“生命绿洲”。
 
   “以前候诊要等一小时,现在党员先锋岗开了快速通道,半小时就能上机”,患者的感慨道出了服务的蜕变。肾内科党支部建立370人血透微信群、260人腹透微信群,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在线调整方案,危重患者未到院,床位和抢救设备已备好;“智慧腹透”系统实时监测居家患者数据,“线上眼”平台提供在线复诊、处方配送,24小时响应需求。通过医联体分级转诊,急性肾损伤患者从入院到透析启动时间缩短至3小时内,2025年收到12封患者联名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生死时速”里的信赖。
 
  血透患者最怕感染,医院就把“院感防控”做到极致。普通透析区与隔离区彻底物理隔断,隔离区再分乙肝、丙肝、梅毒等专区,医护人员固定排班,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分区全隔离”的血透室。如今,血透导管相关感染率降至0.8%,远低于国家1.5%的标准,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为降低并发症,科室每季度免费为360余名患者筛查血管通路和甲状旁腺功能,“肾友会+家访”双轨宣教,“每日小喇叭”利用透析时间开展“5分钟患教”,让患者从“被动治疗”变为“主动管理”。
 
  36名“血透患者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是这里的特殊风景。他们中有人开车接送病友,有人帮挂号取药,有人用自身经历传授“控水秘诀”。“我们曾被守护,现在也想成为光”,这是队员们的心声。肾内科党支部为他们调整透析班次,开设晚班和周末专班,让患者既能治病又能工作。而医院更在政策上为患者减负:将降磷、改善肾性贫血的药物纳入“双通道”购药,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药价,让尿毒症患者“用药不再贵”。
 
  从蛇伤救治100%的成功率,到“互联网+腹透之家”覆盖586名患者;从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技术的推广,到腹膜透析让患者重获生活自由,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实力证明:即使身处绝境,也能向阳而生。

医者仁心筑基石  民生温度映瓷都——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实干担当书写民生健康答卷
 
  温情守护“夕阳红”:适老服务织就暖心港湾
 
  人口老龄化浪潮奔涌而来,如何让老年人在就医路上“少跑腿、不犯难”?市第三人民医院给出的答案,藏在老年医学科的专业里,落在康养中心的呵护中,显在门诊大厅的细节处。
 
  作为江西省老年医学“省市共建科室”,医院老年医学科专为高龄、共病、失能老人打造“全周期健康屏障”——人体分析仪精准评估身体机能,无障碍体重秤适配行动不便者,微型步梯助力康复训练,从急性病救治到慢性病管理,从短期照护到长期保健,专业与温情在这里无缝衔接。由市第三人民医院与社会福利中心联办的昌南康养中心正式启航,作为全市首家公立三甲医院延伸的医养结合机构,这里不仅有三甲医院的医疗保障,更有24小时贴心护理,让失能老人的家庭告别“照护两难”,让“养老”与“医疗”真正融为一体。
 
  走进门诊大厅,红色马甲的身影总在忙碌。“大妈,我帮您取号”“大爷,电子医保这样操作”,志愿者们经过专业培训,为独自就医的老人提供全流程陪诊,从挂号缴费到检查取药,用耐心化解“智能鸿沟”的焦虑。导医台的老花镜、雨伞、一次性水杯,住院部的轮椅、平车、健康手册,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拼凑出“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图景。75岁的张爷爷曾对着自助机犯愁,如今却笑着说:“这机器字号比报纸还大,跟用老年手机似的,三秒就学会!”这台“敬老关爱自助机”精简操作流程,只保留核心服务,让智能设备不再是老年人的“拦路虎”。
 
  病房里的巧思更见真心。为解决老年患者“认床难”,科室推出“水果病房”——用苹果、香蕉等图案替代冰冷的数字编号,让认知障碍老人能按图索骥找到归宿;针对行动不便者,各病区推行“床旁一站式服务”,医生用移动终端完成开药缴费,让患者躺着就能办好手续。而出院不是服务的终点,“护士之约”APP架起居家延续护理的桥梁,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老人换药、监测血压,把三甲医院的服务从病房延伸到客厅,让“出院即安心”成为现实。
 
从优先窗口的“老年人先办”,到“无节假日门诊”的提前30分钟开诊;从732人次的老年人陪诊服务,到“水果病房”的温暖指引,市第三人民医院用“适老改革”的画笔,为瓷都银发群体勾勒出一幅“就医无忧”的幸福画卷。 

医者仁心筑基石  民生温度映瓷都——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实干担当书写民生健康答卷
 
  创新举措打通“健康路”: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
 
   “看病难,看外地专家更难”,这曾是许多患者的心头堵。市第三人民医院以“破壁者”的姿态,用“互联网+医疗”架起桥梁,用“早筛早治”筑牢防线,让优质医疗资源不再“远在天边”。
 
  云端会诊打破地域壁垒。上海高级专家远程会诊中心的启动,让瓷都百姓在家门口就挂上了“上海号”。这个位于门诊15栋一楼的“名医窗口”,背后是瑞金、华山、中山等上海顶尖医院的万级专家库——48小时内精准匹配专家,高清影像实时传输,多学科团队联合诊疗(MDT),从常见病到罕见病,从慢病管理到急危重症,患者无需奔波千里,就能获得与上海同质的诊疗方案。更贴心的是,复杂病情可协调上海专家来院手术指导,远程会诊费用仅为异地就医交通住宿成本的十分之一。“不用托关系、不用找门路,点开手机就能约到上海专家”,这是基层患者最朴素的感慨,也是医疗资源公平化的生动写照。
 
  肺癌筛查筑牢生命防线。“晚期肺癌五年生存率不足20%,早期可达80%以上”,一组数据的悬殊,道出了“早筛早治”的分量。作为全市肺癌筛查市级管理单位,市第三人民医院为50-74岁居民搭建“筛-诊-治”闭环:社区先做风险评估,高风险人群到院做低剂量螺旋CT(LDCT),结果异常者纳入随访管理。73岁的左师傅有40年烟龄,正是通过社区初筛、市第三人民医院LDCT检查,才发现3.6厘米的肺部结节,为后续治疗赢得先机。针对群众“没症状不检查”的误区,医院创新科普方式:新媒体矩阵推送肺癌知识,党员志愿者进社区义诊,宣传折页送到田间地头,让“要我筛查”变成“我要筛查”。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7万余人次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2万余人次,检出肺癌患者4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被守护的生命。
细节处见真章: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医疗服务的温度,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民生答卷,写在免费的停车位里,落在无节假日的门诊中,映在900余名志愿者的笑容上。
 
  针对“停车难”,医院将住院部核心车位全部划给患者,职工车辆一律让路,门急诊患者当天免费停车,住院患者全程免单,分时段调控让车位周转率提升30%;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全院推行“无节假日门诊”,医生提前30分钟到岗,让上班族、学生族不用请假就能看病;9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门诊急诊,从导诊问路到代取报告,从健康宣教到扶贫义诊,红色马甲成为医院最亮丽的风景线。
 
   “把问题查摆作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把整改落实作为服务群众的落脚点”,从夕阳红的温暖守护到肺癌筛查的生命防线,从云端会诊的资源共享到血透室的细致关怀,医院的每一步前行,都紧扣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在这里,医疗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志愿者红马甲的温度,是自助机大字号的便利,是血透室深夜不灭的灯光,是远程屏幕那端的名医嘱托。每一项举措都镌刻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每一分努力都在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未来,市第三人民医院将继续一体推进学查改,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把民生福祉扛在肩上、落在实处。
 

医者仁心筑基石  民生温度映瓷都——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实干担当书写民生健康答卷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