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健康教育 >> 浏览文章

【健康科普】嗓子总哑、异物感?这些日常用嗓误区正在伤害你

时间:2025年06月26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在社交软件语音通话频繁响起、线上会议接连不断、直播带货热潮不退的今天,嗓音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利器”。但不知你是否留意过,说话时声音沙哑像“破锣”一般,喉咙里总像卡着根头发,异物感如影随形,这些恼人的症状可能正在提醒你:日常用嗓已陷入误区。
 
【健康科普】嗓子总哑、异物感?这些日常用嗓误区正在伤害你
 
  声带:人体最精密的发声“乐器”
 
  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黄彪介绍,想要保护嗓子,首先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在咽喉深处,两片仅几毫米厚的声带,堪称人体最精密的“发声琴弦”。当肺部呼出的气流穿过声带间狭窄的缝隙,原本微微分开的声带会迅速靠拢并高频振动,每秒可达100 - 1000次。这些振动产生的基础音波,经过口腔、鼻腔、胸腔组成的“共鸣腔”修饰放大,最终形成清晰的语言或婉转的歌声。

  就像琴弦松紧影响音调高低,声带也能通过微妙的变化实现音域转换。发出高音时,甲状软骨与勺状软骨协同作用,将声带拉长拉紧,加快振动频率;而发出低音时,声带则变得松弛宽厚。这套精密系统虽强大,却也异常脆弱——一次过度用嗓,就可能让它“罢工”。
 
  六大用嗓误区,正在“摧毁”你的声带
 
  日常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行为都在威胁声带健康。黄彪表示,在***飙高音、球赛现场呐喊助威,这些释放情绪的方式看似畅快,实则是对声带的“暴力对待”。如某次摇滚音乐节现场监测,观众区的音量在活动期间多次瞬时飙升至110分贝以上,远超声带能承受的安全阈值。如此瞬间的高分贝冲击,极易导致声带充血水肿,若长时间处于此类高音环境反复刺激声带,还会形成声带小结。
   
  声带持续振动超过60分钟,表面黏膜就会出现细微破损;某知名主播曾因连续12小时直播带货,最终因声带息肉被迫暂停工作。此外,刻意模仿低沉的“磁性嗓音”,或是捏着嗓子说话,会迫使喉部肌肉异常收缩,让声带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一些被认为“护嗓”的行为,反而成了伤害声带的帮凶。频繁清嗓子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这个动作会让声带以高速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相当于正常说话时的5 - 8倍。长期如此,不仅会加重喉部炎症,还可能导致声带组织增生。
   
  润喉糖和凉茶也常被当作“护嗓神器”。市面上大部分润喉糖含有薄荷醇、冰片等成分,虽然能带来短暂清凉感,却会对喉部黏膜产生持续刺激,甚至掩盖病情。过度饮用凉茶,其中的寒凉成分还会损伤脾胃,影响身体对声带的滋养。此外,用耳语代替正常说话,表面上看是一种轻柔的方式,实则会让声带以异常方式发声,导致喉部肌肉过度紧张。
 
  黄彪表示,生活习惯对声带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声带黏膜需要保持75%以上的湿度才能正常工作,当身体缺水时,声带表面黏液分泌减少,摩擦加剧,容易引发干咳、嘶哑。但喝错水也有风险,饮用冰水会使喉部血管瞬间收缩,影响声带血液循环。
   
  饮食习惯也与嗓音健康息息相关。睡前吃夜宵,尤其是辛辣、油腻食物,会增加胃酸分泌,睡眠时平躺的姿势更容易导致胃酸反流至咽喉,灼烧声带黏膜。甜食会促进痰液分泌,让人总感觉喉咙有异物。长时间待在干燥的空调房,或暴露在粉尘、二手烟环境中,会使喉咙干痒,进而引发慢性炎症。
 
  别忽视这些信号,科学护嗓有办法

  黄彪提醒,身体发出的信号,一定要及时重视。感冒、咽喉炎发作期间,声带处于充血肿胀的脆弱状态,此时强行用嗓,就像让受伤的运动员继续高强度训练,极易留下慢性损伤。而持续两周以上的声音嘶哑更需警惕,这可能是声带息肉、结节甚至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在耳鼻喉科门诊,约30%的声带息肉患者,初期症状都是长时间声音嘶哑却未重视。
   
  想要保护好声音,科学的护嗓方法必不可少。饮食上,应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果蔬、富含蛋白质的鱼类蛋类、温润滋补的银耳雪梨;少吃过甜、过辣、过咸食物。用嗓前后15分钟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影响气息稳定;饭后至少间隔1小时再练声,防止胃酸反流。

  呼吸方式也大有讲究,尽量用鼻腔呼吸,鼻腔黏膜能温暖、湿润、过滤空气,从而减少对喉部的刺激。对于教师、主播等职业用嗓人群,掌握科学发声技巧至关重要。腹式呼吸法是基础,练习时可平躺在床上,仔细感受腹部随着呼吸节奏平稳起伏,有意识地运用腹部力量来推动气息发声。而共鸣训练能够使声音更加轻松且富有穿透力,练习时可尝试持续稳定地发“哼鸣”音,全神贯注地感受头腔与胸腔产生的共鸣震动,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有效保护嗓子。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咨询电话:0798—8412627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