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市三院麻醉科主任夏若林: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

时间:2025年05月27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夏若林,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麻醉科主任。手术室里,无影灯亮起的一刻,总有一个身影默默伫立在患者身旁。他身穿墨绿色手术服,眼神专注而温和,手中的麻醉针精准如艺术家的笔触。他就是夏若林,一位扎根麻醉一线32年的医者,被患者称为“最安心的存在”,被同事誉为“麻醉科的定海神针”。 
 

市三院麻醉科主任夏若林: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


  坚守如初:三十二年的生命守望者 

  1993年,夏若林从学校毕业,便一直在麻醉科临床一线工作。“那时设备简陋,麻醉风险高,但患者需要有人托住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回忆起最初的岁月,他感慨万千。一台老式麻醉机、一根硬外穿刺针,便是他全部的“武器”。面对高龄老人和幼儿的手术,他总说:“麻醉不是打一针就完事,而是从术前评估到术后苏醒的全程守护。” 

  如今,他依然坚守在高风险手术台前。97岁的骨折患者胡奶奶合并心肾功能不全,多家医院婉拒手术。夏若林连夜组织多学科会诊,创新采用B超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让老人安全完成手术。“家属握着我的手说‘救救她’,我怎能退缩?”他笑着,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无数化险为夷的故事。 
 

市三院麻醉科主任夏若林: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


  技术突围:从“经验麻醉”到“精准医疗”

  在夏若林手中,麻醉不仅是让患者“沉睡”的技术,更是解除痛苦的“魔法”。他将麻醉技术跨界应用于疼痛治疗:偏头痛患者通过枕大神经阻滞重获安宁,肩周炎老人因精准神经松解告别辗转难眠,甚至手指屈肌腱鞘炎(弹响指)患者也在他的“麻醉疗法”下奇迹般康复。“麻醉科医生也可以是疼痛的‘拆弹专家’!”他自豪地说。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他带头引进B超引导技术,让麻醉从“凭经验摸索”变为“可视化精准操作”;他推动科室开展麻醉门诊,为慢性疼痛患者开辟新希望。年轻医生问他秘诀,他总摆摆手:“哪有什么天赋?不过是多看、多学、多琢磨。” 

  以心换心:在麻醉中传递安全感

  “医生,我害怕……”手术台上,颤抖的童声让空气凝固。夏若林俯下身,轻轻为小患者掖好被角,像爷爷哄孙女般柔声道:“乖,睡一觉就好,爷爷陪你。”这个“盖被子”的习惯,他坚持了30年。“安全感就是从这些细节里长出来的。”他笑着说。 

  一位从偏远山村赶来的患者,因恐惧麻醉险些放弃手术。夏若林特意赶到病房,握着他的手聊家常,用方言解释每一步操作。手术成功后,患者含泪道:“您一开口,我的心就定了。”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在夏若林看来,麻醉医生的职责不仅是“保命”,更是“医心”。 

  授业解惑:为科室点燃未来的火种

  “年轻人是科室的未来,我得把‘灯’传下去。”作为科室带头人,夏若林独创“晨读半小时”制度,带着全科医生研读病例、分析风险。他严厉却也温情: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精准操作;有人深夜求助,他秒回电话指导。“骂你是为了让你记住,患者的命比天大!”如今,他培养的骨干医生已成为科室中坚力量。
 

市三院麻醉科主任夏若林: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


  无影灯下的永恒誓言

  从青丝到白发,夏若林亲历了麻醉医学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赤诚。他说:“麻醉医生像飞机的机长,起飞、飞行、降落,每一步都关乎生死。” 

  无影灯下,他依旧忙碌。那些被托住的生命、被抚慰的心灵、被点燃的年轻火种,都在诉说着一位医者的传奇——用一针一线,织就生命的铠甲;以仁心匠艺,守护人间的暖意。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