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护理天地 >> 浏览文章
生命之光的守望者——市三院肿瘤内科叙事护理
时间:2025年04月02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清晨的露珠还未散去,我推开肿瘤内科29床病房的门,曹阿姨正对着窗外发呆。这位七旬老人,右乳溃烂的伤口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她像一片飘零的秋叶,将病历本紧紧攥在胸前,指节泛着青白。
“曹阿姨,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小毛。”我轻声走近,她布满皱纹的眼角微微颤动。床头柜上孤零零的玻璃杯盛着半杯凉水,杯壁凝结的水珠正无声滑落。
医疗团队会议室的灯光亮到深夜。宁长荣护士长将CT片贴在观片灯上,暗影中的肿瘤像只蛰伏的蜘蛛。“患者长期独居,子女均在外地,大家要特别注意心理支持。”主任的手指在治疗方案上划出坚定的弧线,“PICC置管是必须的,但需要循序渐进。”
第一次化疗前宣教时,消毒水的气味在病房里静静流淌。曹阿姨摩挲着枯竹般的手背:“小毛护士,我年轻时在棉纺厂工作,这双手绕过的纱线能绕地球好几圈呢。”她的指甲缝里还留着经年累月的棉絮,“要是插了那个管子,我连菜篮子都拎不动了。”
静脉炎比预期来得更早。第二周查房时,我发现曹阿姨把肿胀的右手藏在被褥下。掀开被角,暗紫色的血管像扭曲的蚯蚓盘踞在皮肤下。“疼吗?”我问。她别过脸去,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比当年车间里的铁梭子扎得还疼。”
那个下着细雨的午后,静疗专科护士小金带着PICC模型来了。我们围坐在病床前,暖黄色的壁灯将三个人的影子投在雪白的床单上。“您看,这个导管就像给血管撑起的保护伞。”小金的手指在透明导管上轻轻滑动,“我们‘PICC维护小分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曹阿姨的指尖抚过模型,忽然笑出了泪花:“你们这些丫头,比我亲闺女还贴心。”
置管后的第三次化疗,曹阿姨的床头多了幅十字绣。细密的针脚绣着“医者仁心”四个字,她说要送给护理团队。当化疗泵规律地发出滴答声,她忽然拉住我的衣袖:“小毛,帮我看看后颈有没有碎头发?”我才惊觉她的发丝正大把脱落,像秋日里凋零的梧桐叶。
护士长连夜跑遍三个商场,终于找到一条暗红色暗纹头巾。晨会上,她示范着最温柔的剃发手法:“要像对待新生儿那样小心。”当剃刀轻轻划过银白的发丝,曹阿姨望着镜中的自己,忽然哼起年轻时最爱的黄梅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宁护士长灵巧的手指将头巾系成优雅的结,镜中倒映着两个相视而笑的身影。
深秋的晨光里,曹阿姨的PICC导管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她正在编织一双保暖袜:“化疗病人最怕着凉,这个针法既透气又暖和。”窗台上的绿萝抽出新芽,她别了别头巾笑道:“等来年春天,我要戴着假发去武汉看樱花。”
在这个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空间里,我们见证着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也触摸着人性最坚韧的光芒。当护理车滑过走廊的声音与监护仪的嘀嗒声交织,当深夜巡视时的手电光掠过安睡的面庞,我们知道,所谓白衣天使的翅膀,是用无数个这样的故事编织而成。在生与死的交界处,护理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将心比心的生命对话——正如曹阿姨十字绣上那些细密的针脚,一针一线,都是温暖的见证。(文: 肿瘤内科 宁长荣 毛晓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