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 护理天地 >> 浏览文章

康复科:吞咽障碍患者的舌尖“重生”

时间:2025年03月13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在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的病房中,暖煦的日光透过窗户洒落在病床上。68岁的老人坐在床边,双手微微颤抖着,紧紧握住特制筷子,缓缓舀起一勺米糊,小心翼翼地送入口中,顺利完成了一次吞咽。这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却是医护团队长达三个月的倾心付出与执着坚守。

  三个月前那突如其来的脑干梗死,让这位曾经能用巧手包出薄皮大馅饺子的老人,沦陷在连唾液都难以自控的困境。责任护士胡颖清楚记得初诊场景:监护仪的滴答声里,老人下颌不自主颤动,营养液顺着松弛的嘴角蜿蜒而下,在蓝白条纹病号服上洇出深浅不一的痕迹。“那时李奶奶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的八音盒,连最基本的吞咽反射都消失了。”胡颖的护理日志里这样写道。
   
  在康复科程清连护士长的带领下,一场与吞咽障碍的“战斗”悄然打响,护理团队迅速为老人制定了一套周密详尽的康复计划,内容涵盖日常照护、吞咽训练等多个关键方面。
   
  在日常照护上,护士们丝毫不敢懈怠。每天清晨,护士们会协助老人进行口腔清洁,使用柔软的棉球蘸取生理盐水,仔细擦拭口腔内部,预防因食物残留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同时,她们还会定时为老人翻身,平均每两小时一次,防止老人因长期卧床而产生压疮。在翻身过程中,护士们动作轻柔且熟练,一边操作一边还会轻声与老人交流,安抚她的情绪。

  吞咽训练更是整个康复过程的重中之重。每日清晨,护士胡颖总是带着精心准备的治疗工具准时出现在老人的病床前。她先用冰棉签轻轻刺激老人的咽喉反射区,这种刺激就像是一把钥匙,试图唤醒沉睡的吞咽神经。紧接着,她会指导老人进行吹气训练,让老人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吹出,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口腔肌肉的力量。为了让老人摄取充足的营养,胡颖还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特别调制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并用注射器精确到毫升进行喂食。
   
  值得一提的是胡颖提倡的“镜子教学法”。她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来到病房,坐在老人对面,对着镜子,以夸张而又生动的方式示范吞咽动作。“奶奶,您看我的喉咙是怎么动的,就像小时候教孩子学吃饭那样,您跟着我一起做。”胡颖耐心地说道。就这样,日复一日,胡颖的护理记录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1月12日,老人首次实现自主吞咽;2月12日,成功咽下5ml酸奶;3月1日,老人终于能够实现自主进食。
   
  康复之路布满荆棘,不仅有技术上的重重难关,更有心理上的艰难博弈。一个午后,老人突然情绪崩溃,打翻了餐盒,滚烫的米糊泼洒在胡颖身上。面对这突发的状况,胡颖没有丝毫的责备与不满,她默默清理干净身上的污渍,轻轻握住老人颤抖的手,温柔地说:“您教女儿骑车时,不也摔过很多次吗?咱们不着急,慢慢来。”这句话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驱散了老人心中的阴霾,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眼眶泛红。
   
  如今,老人不仅能够自如地自己吃饭,还开始心心念念老伴包的饺子。出院那天,她特意来到护士站,用还不太清晰的发音对胡颖说:“小胡,粥很甜。”温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落在护士站的台历上,上面一个个红圈标记着患者们重新学会吞咽的日期,每一个红圈都是生命的珍贵里程碑。
 
  “吞咽康复是一场静默的马拉松。”程清连护士长感慨地说,“我们不仅要唤醒患者的肌肉记忆,更要重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在这个弥漫着药水味的病房里,白衣天使们用专业与温情,帮助患者重新品味生命的美好,让生命的奇迹不断绽放。(文:康自勇)

康复科:吞咽障碍患者的舌尖“重生”

康复科:吞咽障碍患者的舌尖“重生”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