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技术沟壑 填补地域技术空白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获2016年江西省医学学科省市共建计划项目荣誉
说到内科,人们更多的会想到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等,肾内科的建设相对滞缓。2005年,为填补当地肾病治疗的技术沟壑,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派肾脏科专科学科带头人祝清秀前往上海进修学习,相继引进内瘘吻合术、深静脉置管术、腹膜透析、肾活检等技术,多项技术更是从零到有,填补了地域性空白。
十余年间,该科室把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学科建设与优质服务作为科室管理的工作重心稳步推进,对各种肾脏疾病及肾脏病相关的急、危重症的临床诊疗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水平领先。今年该科室获批2016年江西省医学学科省市共建计划项目,科室将立足肾脏病临床精益求精,努力创造地区肾脏病诊治新台阶。
肾病患者不必急于外地寻医 用精细化服务赢得信任
“你这种情况不用太担心,在这里就可以治疗。”记者来到市三院肾内科时,一位病患家属正在与科主任祝清秀交流病情,短短的十分钟对话,患者称受益不少,更建立了康复治疗的信心。
这是肾内科每天常态化的工作之一,除了检查和问诊,每周的手术安排也十分密集。“我们一年大约有200台手术,都快赶上外科了。”祝清秀告诉记者,在十年前景德镇医院肾内科的建设很薄弱,多项治疗技术还是空白,当地肾病患者只能转院到外地治疗。
因为肾脏病的治疗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台手术或是一次血透就可以彻底根治的。因此景德镇第三医院肾内科的建设与提升,对当地病人带来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术后病人如何控制血压,改善肾脏贫血都是需要跟进的,如果三院的肾内科不存在,对这些病人来说身体健康和经济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让我发现肾内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这个是临时性血透管置入术用到的管子,它可以救命。这个用于动静脉内瘘吻合术。”祝清秀拿起办公室放置的各种医疗器械一一向记者介绍。2006年至2010年,血液透析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术、腹膜透析术、肾活检等技术相继在该院成功开展,为我市广大肾病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有一位82岁的患者在这里坚持治疗了4年多,期间发生了多次病危抢救,因重症肺炎更是两次进入ICU抢救。”祝清秀告诉记者,通过治疗和相处,获得病患及家属的信任是对肾内科最大的肯定,每一位工作人员也为此目标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加班加点是常事了,因为肾病患者即使做了内瘘手术,两年内会有近17%的人发生阻塞,需要紧急修补。”回忆起手术经历,他笑言曾经会打飞的赶回来,一路赶到手术室饭也顾不上吃。也正是这种以患者为重的精细化服务让该科室的声名远扬,树立了姣好口碑。
加强医疗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 提升急慢性肾脏病诊治水平
“科室成立之初只有两三个医生,现在有9人,并且都是学习肾脏专业的。”据介绍,科室现有医生9人,其中主任医生2人;专业护理人员19人,其中主任护师1人,专业腹透护士2人。科室开放病床50张,并建立标准血液净化中心20余年和标准腹膜透析中心10余年。科室年收治病人约2300余人。
“态度良好、技术过硬、不让病人花冤枉钱。”这是市三院肾内科每一位医护人员奉行的职业坚守。正是这份坚守,为科室积攒了良好的口碑。多年来,科室定期举办肾友会传播肾病防治知识,指导肾脏病友们如何正确合理饮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肾友病联谊会,组织患者与医护人员到玉田水库、浮梁三贤湖等地游玩、做游戏,搭建了良好的医患、病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科室以实际行动诠释“以人为本、仁爱济世”的医院核心价值观,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获得病友的信任和好评。科室先后获得2014年江西省和景德镇市“三八红旗集体”、2015年度市直机关“十佳党员先锋岗”、“医院星级科室”、“医院质量与安全先进科室”等荣誉称号。
2017年1月4日,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传来喜讯,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通过单位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公示,被确定为第八批(2016年度)江西省医学学科省市共建计划项目。
据悉,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目前已有血透机50台及两台血液滤过机及一台费森尤斯CRRT机,年完成病人数约15600例。已开展血透、血滤、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多项血液净化技术。腹膜透析中心现已完成病例数190余例,至2016年底中心存活病人总数150人,居省内同级别医院领先水平,现年完成腹透植管术约40例,为赣东北地区的腹膜透析示范中心。肾脏与消化科等科室参与多学科诊疗,开展联合腹膜透析、CRRT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工作,已完成肾活检40余例。“曾经有一位60多岁的肾衰竭病重症患者,通过一系列治疗度过了危险期,临出院时他说没想到景德镇的医院就可以做这么多事时,我的内心是喜悦的,十多年的坚持换来的成效会体现在这样一些细节中。”
科室咨询电话:0798—8410812